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五个构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科学规划优布局。长期以来,从省到县,各地在畜牧业发展上普遍缺少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区域范围内适合养什么、养多少、哪里养、谁来养、怎么养,都心中无数,相应的养殖用地、财政支持更是难以匹配,产业发展基本处于盲目和无序状态。此种局面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环保要求严格时就“一禁一大片”。近两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市场缺猪,国家把恢复生猪生产作为考核目标后,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引进生猪养殖项目,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现有以及规划和在建的生猪产能已有6000余万头。部分地区,猪肉自给率不到30%,却没有规划预留充足的养殖用地。当前,推进湖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要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土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科学规化养殖布局,满足畜禽养殖用地和粪污消纳用地需求。
2.补强种业稳根基。畜禽种业是畜牧业的“芯片”,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湖北省除种猪略有优势外,在其他畜禽种业发展、特别是高代次种源建设上较为落后。家禽种业长期依赖省外提供,全省没有一家良种蛋鸡和肉鸡祖代场。牛羊种源建设也较为滞后,目前全省还没有主推品种。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要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大省优势,健全产学研联合育种机制,一是通过“育、培、壮”建立高代次种源场。整合资源力量,重点支持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培育具有湖北自主知识产权的顶级生猪育种公司和种猪品牌;有计划地引进培植2-3家高产蛋鸡与肉鸡祖代场;扶持壮大华中农业、汉江牛业两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提高其供种能力。二是在畜禽优势区布局建设一批高标准专门化父母代种畜禽场,做到区域内种源供应基本平衡,避免跨区域长距离引种。三是鼓励和支持种畜禽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培育一批新品种。四是创新健全保种工作机制,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3.规模养殖提标准。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加快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家庭牧场发展,鼓励其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合作和联合经营。鼓励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紧密合作,通过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完善畜禽标准化饲养管理规程,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4.智能设施强科技。以数字化为手段,推进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畜牧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养殖场建设数字云管理系统,建设5G站点,建立覆盖全场的电子监控系统,实现养殖档案载明的所有信息,以及生产数据实时可查、精准分析;引导养殖场对软硬件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提档升级,实现畜禽养殖生产管理智能化,实现精准饲喂、养殖环境智能监控。不断提升养殖场动物防疫和畜禽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构建现代防疫体系,完善产品安全屏障
1.深化改革,健全体系。加快全省畜牧兽医机构改革步伐,改变和纠正当前各地畜牧兽医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管理虚化、职能弱化的乱象。从省到市到县,全省要基本做到统一机构设置模式、上下对口,建立职能清晰、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
2.强化队伍,提升装备。各地要严格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改革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要强化动物监督执法和疫病防控机构,确保人员配备到位、经费保障到位。要强化动物防疫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加快省、市、县三级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建设,确保有独立场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有设施设备、有规程制度,达到二级及以上生物安全水平,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36个动物及产品指定运输通道建设,实现所有高速公路入口和省际边界全覆盖。
3.严格法规,落实责任。依法督促落实畜禽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引导支持规模养殖企业、畜禽调运主体、畜禽交易和屠宰加工企业改善动物防疫条件,严格按规定做好强制免疫、清洗消毒、疫情报告等工作。建立健全畜禽贩运和运输车辆监管制度,对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和屠宰场(厂)配备相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依法落实疫病自检、报告等制度。严厉打击收购、贩运、销售、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等违法违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构建现代加工体系,加粗延伸产业链条
湖北是畜牧业大省,但明显存在加工转化能力不够、精深加工落后,龙头企业不多不大不强、畜牧业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短板。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在加粗延伸产业链上发力。
1.大力发展畜牧加工业。依托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合理布局畜禽屠宰企业,按照“扶大、关小、转型”的原则,对现有屠宰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和整合重组,引导屠宰企业向肉类精深加工企业转型。支持畜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鼓励各地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新建精深加工项目给予奖补,打造一批高水平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外引内联、扶优扶强”,加大企业上市指导扶持力度,争取5年内支持2~3个畜牧龙头企业上市。发展壮大一批链条长、实力强、机制新、能引领产业发展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提质增效。
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畜牧养殖和加工企业整合品牌资源,注册著名商标,开发高端产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现有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品牌保护,引导企业及时注册商标、申请核心技术专利,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四、构建绿色循环体系,推进粪污综合利用
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切实以提高“两率”(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着力点,协同推进畜禽养殖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1.压实养殖业主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养殖业主的自觉行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畜禽粪便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指导督促畜禽养殖场做好雨污分流,节水养殖,配备粪污储存处理设施设备,确保畜禽粪污“存得住、能腐熟、不外排”。积极开展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美丽牧场”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节水、节粮等清洁养殖工艺,提倡使用生物发酵制剂、安装除臭装制,减少和控制臭气排放。
2.着力打通粪肥还田通道。坚持把“农牧结合、粪肥还田”作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根本出路。统筹种养业规模和布局,以有机肥在大田作物广泛使用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种养关系,构建“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农牧循环机制。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就地就近施用粪肥。引导和培育一批职业、专业收肥队、施肥队,通过市场利益联接机制,解决粪肥还田的“最后一公里”。
3.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完善“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保险联动、处理规范”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立专业化处理与规模养殖场自行处理相结合的处理体系。
五、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创新金融政策支持
1.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创新金融担保方式,以中央和省级现有项目资金为基础,建立畜牧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来催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基金的投资兴趣和投资力度,形成共同扶持创业创新的基金平台。
2.强化信贷保险支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探索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畜牧机械保单订单抵押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全面实施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支持探索其他畜禽品种保险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继续落实好恢复生猪生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动物防疫补助等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探索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优化财政供给结构,对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科研攻关给予重点支持。各级政府要将动物防疫、良繁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畜产品应急储备等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严格落实养殖用地优惠政策,将畜牧业用地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优先保障。落实建设畜禽养殖设施税收优惠政策。
(作者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汪明阳)